聚焦 | 全國統一大市場背后的邏輯:打破壟斷,促進更大范圍的流動
當前,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基礎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根據《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稱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
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出發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什么?如何建設大市場?對于經濟發展有何意義?
多名專家在采訪中表示,“立破并舉”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
“全國統一大市場”所要破除的是地方保護、市場分割,而所要建立的是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要素和資源、監管等,以及互聯互通的物流、信息交互渠道、交易平臺等。
最終是為了構建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為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基礎支撐。
01破:打破“無形的墻”
當前,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大而不強”是中國市場長期存在的問題。制度不一、企業壟斷、地方保護等各種“無形的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功能的發揮。
市場被分割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氣候、地形等自然層面的,會影響交通運輸,增加物流成本;二是地方保護、壟斷等造成,增加的是交易成本。
過去40多年,中國在鐵路、公路、機場和航空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大規模投資極大改善了自然條件對市場的分割,一系列制度改革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以前地方保護主義非常嚴重,尤其是2001年我國推行所得稅分成改革前,企業所得稅按行政隸屬關系上繳:中央企業交中央,地方企業交地方。
這樣,地方政府自然就有動力創辦價高利大的企業,比如煙廠和酒廠,這些都是創稅大戶。
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各地煙廠、酒廠等越辦越多,而且當地人只能從本地購買。
于是,遼寧盤錦的居民只能喝到遼河牌的啤酒;四川漢中的煙民只能抽到當地卷煙二廠出的一種香煙;江西萍鄉的企業,只能購買到當地加油站出售的成品油;四川劍閣的農民只能購買本地的農資產品......
地方保護所保護的是落后,多掏錢的當然還是消費者。
2001年有央視記者去安徽舒城縣調查,由于對農資產品銷售渠道方面的地方保護,那里同等規格、同一廠家的化肥,每袋比相距5公里的其他區域貴0.5元至7元。
地方保護也把企業的發展壓縮在特定區域內,很難拓展出去。
雙匯董事長萬隆就曾不止一次地感嘆:
“雙匯最大的敵人并不是強大的跨國公司,國內的地區封鎖、‘諸侯經濟’、地方保護主義才是雙匯最大的對手!”
2003年,雙匯在全國多個城市遭遇封殺,甚至遭遇暴力事件。至當年8月底,僅公開沒收、堵截雙匯冷鮮肉的事件就達50多起。
近幾年,“只能抽本地煙、喝本地酒”這樣的現象基本不存在了,而類似雙匯被“封殺”的新聞也變得零星,但地方保護主義卻沒有隨之凋亡,而是換了種形式——過去主要在商品領域,現在逐漸轉向服務業和生產要素領域,或以技術、標準的形式存在。
近幾年在地方保護的泥潭中陷得相當深的要數新能源汽車。
從2009年開始、到今年退出的13年補貼,與有“地方特色”的政府采購,共同構成了新能源汽車地方保護的兩種方式,與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相伴而行。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在2016年的一個論壇上說到了前一年自家的比亞迪“秦”和“唐”賣得有多好,末了來了句:“如果沒有地方保護主義,這個量還可以再翻兩倍。”
比如上海2016年2月23日發布的《上海市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暫行辦法 (2016年修訂)》,額外規定了補貼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3個條件。
結果,政策發布時上海市場只有上汽榮威e550同時滿足這3個條件,成為該政策下的最大受益者,這很難認為只是巧合。
這種市場“分割”不僅成為企業拓展市場、行業進行整合的桎梏,也是區域發展的阻梗。
以問題為導向,《意見》明確,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破除各種封閉小市場、自我小循環。
壟斷行為是市場不當競爭的重要表現之一。在“著力強化反壟斷”的專節中,《意見》不僅提到了平臺企業“數據壟斷”的問題,也提到穩步推進自然壟斷行業改革,加強對電網、油氣管網等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的監管,并明確加強對創新型中小企業原始創新和知識產權的保護。
近兩年來,中國持續推進反壟斷領域執法。要形成統一大市場,沒有《反壟斷法》的保駕護航是難以實現的。因此,要想真正實現統一大市場,國家必須依靠系統深入地實施《反壟斷法》,尤其是依據《反壟斷法》開展的公平競爭審查。
除此之外,《意見》不僅僅對市場主體的壟斷行為進行了規范,也對地方保護主義、準入障礙、招采體系進行了關注,多角度治理,形成公平、良好的市場環境。
對于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的具體要求,《意見》所列舉的內容十分詳細。
如地區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建立涉企優惠政策目錄清單并及時向社會公開;持續清理招標采購領域違反統一市場建設的規定和做法,推進招標投標全流程電子化,推動優質評標專家等資源跨地區跨行業共享等。
02立:規則要素“五統一”
破立并舉,在以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下,怎么建設好國內的內循環市場?
《意見》從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這五方面提出要求。
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會一蹴而就,統一的規則是其健康運行的基礎,建規立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產權保護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公平競爭制度、社會信用制度是《意見》列舉的四大根基。
如在社會信用制度中,《意見》提出編制出臺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基礎目錄,完善信用信息標準,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機制,全面推廣信用承諾制度,完善信用修復機制。加快推進社會信用立法等。
此外,《意見》還明確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
《意見》提到了多個經濟要素的供給改善方案。如在數據要素市場方面,《意見》提出建立健全數據安全、權利保護、跨境傳輸管理、交易流通、開放共享、安全認證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深入開展數據資源調查,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
使各類經濟要素充分流動,包括土地、勞動力、金融、數據等,對于促進內循環,提高經濟效率,增強經濟動力都有深遠的意義。
林毅夫在《解讀中國經濟》中提到:
如果建立起一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東部地區多發展制造業,中部地區多發展農業,西部地區多開發與自然資源相關的產業,然后,各地的產品在全國統一的市場上進行交換,將有利于各個地區比較優勢的發揮。
如果有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市場,那么東部就可以逐漸減少農業生產,改從中部購買糧食,這樣一方面東部可以集中力量發展制造業,另一方面對于中部農產品生產來說,現在需求增加,價格就會上漲,東部制造業的發展就變成了拉動中部農業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驅動力。
同樣的道理,東部發展越快,從西部購買的資源也就越多,資源價格越高,西部居民的收入就會越高。
當然,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個長期的過程,正如蘭小歡在《置身事內》所寫:
我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建立和打通全國統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場,實現貨物和人的互聯互通,難度不亞于一次小型全球化,需要多年的建設和制度磨合。過去幾十年,從鐵路到互聯網,我國各類基礎設施發展極快,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沖擊著一些舊有制度的藩籬。
未來,只有繼續推進各類要素的市場化改革,繼續擴大開放,真正轉變地方政府角色,從生產型政府轉型為服務型政府,才能實現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推動我國邁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